top of page
HealthHub-Logo-2.png

長者跌倒非意外!揭開「隱形殺手」的致命真相與科學防跌指南

  • 6月8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李伯凌晨落床去廁所時突然腿軟倒地, 這一跌,竟讓全家陷入照護風暴…

在香港,每5位65歲以上長者,就有3位曾在家中跌倒!更驚人的是,跌倒已成為香港長者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。香港中文大學最新研究指出,75%的長者跌倒事件藏著可預防的關鍵原因。從肌肉神秘流失到居家燈光陷阱,每一個被忽略的細節,都可能成為長輩生命中的致命危機!


身體機能退化:沉默的失衡警報

• 肌少症侵襲:40歲後肌肉量以每10年8%速度流失,70歲後加速至每10年15%。數據顯示,本港約30%社區長者患有肌少症,大腿肌力不足將直接影響平衡能力。

• 視力衰退:白內障、青光眼、黃斑部病變使長者對環境高低差、障礙物敏感度大幅下降,夜間視力尤其脆弱。

• 神經系統遲滯:腦部處理訊息速度變慢,從「發現障礙」到「抬腳避開」的反應時間延遲,增加絆倒風險。

• 慢性病併發症:低血壓作祟:姿勢性低血壓(起身時頭暈)是隱形殺手,香港醫院管理局指出約20%長者受此困擾。

• 糖尿病神經病變:足部感覺麻木,無法察覺地面異物或鞋子不合腳。

• 關節炎疼痛:髖/膝關節疼痛迫使步態改變,行走穩定性下降。


藥物副作用:藏在藥袋裡的跌倒陷阱

  1. 降血壓藥:過度控制血壓或劑量不當,可能引發突發性低血壓暈眩。

  2. 鎮靜安眠藥:Benzodiazepines類藥物(如安定文)殘留效應會影響日間平衡感,研究顯示使用此類藥物者跌倒風險增加50%。

  3. 精神科藥物:抗憂鬱劑、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導致肌肉僵硬或步態不穩。

  4. 多重用藥危機:同時服用4種以上藥物**(香港長者常見現象)會大幅提升副作用交互作用風險。


居家環境陷阱: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險

  1. 照明不足:走廊、廁所、樓梯間光線昏暗是跌倒主因。

  2. 地面危機:濕滑浴室、鬆動地毯、散落電線、門檻高低差。

  3. 家具擺設不當:不穩固的桌椅、缺少扶手支撐、雜物阻塞走道。

  4. 浴室高風險區:缺乏防滑墊及扶手,跨出浴缸時失衡風險最高。


心理認知因素:被忽略的內在危機

  1. 跌倒恐懼症:曾跌倒者因過度恐懼限制活動,反而加速肌力衰退,形成惡性循環。

  2. 認知障礙:失智症患者判斷力下降,易忽略環境風險或忘記使用助行器。

  3. 「不服老」心態:高估自身行動能力,拒絕使用拐杖或扶手協助。


真實案例警示

78歲陳婆婆患有高血壓及輕度關節炎,某日服用降壓藥後起身倒水,因突發性低血壓暈眩撞到茶几跌倒,導致髖部骨折。術後因長期臥床引發肺炎,三個月後離世。家屬事後才發現,她當時服用的4種藥物中有3種具跌倒風險副作用。

防跌黃金策略:科學實證的「不倒翁」養成術

預防長者跌倒需多管齊下,香港衛生署「長者健康服務」結合國際指引,提出關鍵行動方案:


醫學評估與介入(立即行動)

「防跌檢測」套餐:

  1. 肌少症篩檢:測量握力、步行速度、肌肉質量(可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)。

  2. 平衡測試:單腳站立時間(<5秒為高風險)、「計時起走測試」(Timed Up and Go Test)。

  3. 用藥覆核:請醫生全面檢視藥物,調整具跌倒風險的種類或劑量。

  4. 視力聽力檢查:每年至少一次,及時矯正白內障或配助聽器。

  5. 維生素D檢測:香港約65%長者缺乏維他命D,直接影響肌肉功能及骨質疏鬆。


慢性病精準管理:

  • 高血壓患者避免過度降壓,收縮壓維持在130-150 mmHg間較安全(依個人化調整)。

  • 糖尿病患者定期檢查足部神經感覺。


肌力與平衡訓練(每週3次)

  • 太極拳:香港大學研究證實,持續12週太極可降低47%跌倒風險,重點在「金雞獨立」、「雲手」等動作。

  • 阻力運動:

    1. 坐姿抬腿(強化股四頭肌)

2. 扶椅深蹲(鍛鍊臀腿肌群)

3. 彈力帶訓練(上肢拉背、下肢外展)

  • 功能性平衡練習:

1. 單腳站立刷牙(扶穩洗手台)

2. 腳跟對腳尖直線行走

3. 閉眼站立訓練(需有人陪同)


每日10分鐘居家運動表

動作1:扶椅深蹲 | 10-15次 × 2組 | 大腿、臀部

動作2 :站立抬腳跟 | 15-20次 × 2組 | 小腿、平衡感

動作3:單腳站立 | 左右各30秒 × 3組 | 核心穩定

動作4:彈力帶側步走 | 來回10步 × 2組 | 髖部外展肌


居家環境改造(24小時防護網)

高風險區1:浴室

改造重點:

► 加裝L型扶手(馬桶/淋浴旁)

► 使用防滑係數R9以上地磚

► 淋浴椅+手持花灑

推薦產品:香港房屋署「長者安居樂」資助項目 」


高風險區域2:臥室

改造重點:

► 床邊設置感應夜燈

► 清除地板雜物電線

► 床墊高度與膝蓋齊平

推薦產品:紅外線人體感應燈


高風險區域3:客廳

改造重點:

► 固定地毯邊緣

► 選擇有扶手的穩固座椅

► 常用物品放腰際高度

推薦產品:防滑地毯膠帶


高風險區4:樓梯

改造重點:

► 雙側安裝連續扶手

► 每階貼防滑條+鮮明邊緣標示

► 頂底部加裝感應燈

推薦產品:螢光防滑樓梯貼


輔具與穿戴智慧科技

  1. 合適鞋具:選擇鞋底紋路深、包覆性佳、後跟堅固的鞋子(避免拖鞋!)

  2. 助行器選擇:

    ►四腳叉(輕度平衡問題)

►助行架(下肢肌力不足者,香港常見「輪式助行架」方便買菜)

  1. 穿戴式警報:

    ► 跌倒自動偵測手錶(如Apple Watch SOS功能)

    ► GPS定位緊急呼救裝置(智慧家「平安鐘」)


跌倒後黃金處理:錯誤急救恐致命


若長者不幸跌倒,謹記「三不三要」原則:

❌ 三不:

1. 不立即扶起(先評估意識傷勢)

2. 不隨意移動(疑骨折時移動加劇傷害)

3. 不餵食水藥(若昏迷恐嗆咳)


✅ 三要:

1. 要評估狀態:輕拍雙肩呼喚,檢查有無意識不清、劇痛、變形或出血。

2. 要保暖安撫:蓋毯子保持體溫,持續對話安撫情緒。

3. 要正確求助

►若有外傷出血→加壓止血

►疑脊椎受傷→保持頭頸中立不動

►立即撥打999並清晰說明:「長者跌倒,目前[意識狀態],[疑似傷處]」


重要:即使表面無傷,跌倒後72小時內仍需就醫檢查。隱性腦出血或延遲性內臟損傷可能數小時後才出現症狀!


打造防跌支持圈:家庭與社區的關鍵角色


預防長者跌倒非一人之功,需全家動員與社區資源介入:

家庭任務分工:

  • 子女:定期檢視居家安全、陪同就醫覆核藥物

  • 外傭:學習移位技巧(如扶抱時避免拉手臂)、識別跌倒風險

  • 長者本人:主動報告暈眩症狀、按時運動


香港社區資源活用

服務單位:長者健康中心

提供支援:免費跌倒風險評估、肌力檢測

聯絡方式:衛生署轄下18間中心


服務單位:香港復康會

提供支援:居安全評估、輔具租借

聯絡方式:2361 2808


服務單位:長者安居協會

提供支援:「一線通平安鐘」緊急支援

聯絡方式:2338 8312


服務單位:社署綜合家居照顧服務

提供支援:陪診、物理治療師到宅訓練

聯絡方式:各區社會福利署申請


結語:跌倒非宿命,科學防護守護尊嚴晚年


每一次長者跌倒,都是多重防線失守的結果。從強化肌力、檢視藥物到改造居家環境,每一步預防性投資,都在守護長者的自主與尊嚴。香港人口急速高齡化,跌倒防治已成迫切的公共健康議題。與其被動等待意外發生,不如立即行動:


【三步防跌計劃】

1️⃣ 預約本月「長者防跌評估」

2️⃣ 本週末完成一項居家安全改造(如裝浴室扶手)

3️⃣ 明日開始帶長輩做10-20分鐘防跌訓練


當家庭、醫療系統與社區資源形成緊密防護網,才能讓長輩真正「安居樂」,遠離跌倒的致命威脅。


您是否準備好,為摯愛築起最堅實的不倒防線?


參考醫學研究

1. [香港中文大學:長者跌倒風險因素及預防策略](https://www.med.cuhk.edu.hk/tc/press-releases/elderly-fall-prevention)

2. [香港衛生署:長者跌倒預防指南](https://www.elderly.gov.hk/tc_chi/healthy_ageing/falls_prevention.html)

3. [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: Polypharmacy and Fall Risk in Community-Dwelling Older Adults](https://agsjournals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abs/10.1111/jgs.15799)

4. [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: Step Safely -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Falls](https://www.who.int/publications/i/item/step-safely-strategies-for-preventing-and-managing-falls)


免責聲明:

本文提供之醫療資訊僅供教育參考,不可取代專業醫護人員診斷與治療。如有健康疑慮,請務必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。

留言

評等為 0(最高為 5 顆星)。
暫無評等

新增評等
bottom of page